《六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政策文件解读
一、制定背景和依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六安市自然生态系统总体仍较为脆弱,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不强,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保护修复压力依然较大。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优美环境的诉求更加迫切。2020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2022年5月,《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正式印发。
按照《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皖自然资修函〔2022〕29号)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法律法规、规范文件及相关规划,结合我市生态修复工作实际,六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组织编制了《六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制定意义
提升国土空间生态品质。编制生态修复规划是完善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体系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划的实施,可以系统性推动重大工程,解决全域生态问题,优化生态格局,提升六安市的国土空间生态品质,为市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划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恢复和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同时,规划还强调在生态修复过程中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修复规划的实施是推动六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科学规划市域景观生态系统、建立自然资源有效保育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等措施,推动六安市的生态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落实国家生态修复规划安排。编制生态修复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家、省级生态修复规划安排的重要举措。六安市作为安徽省的重要城市,其生态修复工作对于推动皖西大别山区生态屏障、淮河生态廊道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规划的实施,可以进一步细化落实国家、省级生态修复规划安排,为全国、全省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增强生态安全保障能力。生态修复规划的实施有助于增强六安市的生态安全保障能力。通过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和损失。同时,规划还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规划》编制工作自2022年9月启动,2023年2月形成《规划》初稿,经初步讨论修改后于2023年6月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并征求市直各部门及县区人民政府意见。2023年10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召开《规划》评审会;2023年12月,《规划》进行二轮征求意见并同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24年8月,经六安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2024年第三次全体委员会审议通过,最终形成《规划》文本、说明书、图则、矢量数据等正式成果。《规划》于2024年11月11日正式获批。
四、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保证生态安全、突出生态功能、兼顾生态景观的次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的问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
五、主要内容
《规划》共9章,主要内容如下:
1.生态问题与风险研判
针对农业、生态、城镇空间阐述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根据三类空间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结果,研判六安市生态安全趋势和风险要素。
2.总体要求与规划目标
结合六安市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保护修复需求,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促进安全、优质、美丽国土构建,提出保护修复的总体愿景和阶段目标。
3.总体布局与修复分区
衔接六安市国土空间规划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统筹考虑全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全要素,结合自然地理单元完整性、地域特征、主导生态功能和关键生态问题,形成“一山一河一岭,众水分流入江淮”的生态修复总体格局。根据主导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类型,划定沿淮平原洪水调蓄与矿山修复区、大别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田园岗地农田整治与耕地质量提升区、高密度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区、杭埠河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区等5个生态保护修复分区。
4.主要任务
依据划定的五大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分区域提出主要生态修复任务。
5.重点工程
在生态修复总体布局、生态修复分区的基础上,根据生态问题的紧迫性、严重性,与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衔接,合理安排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
六、创新举措
一是规划为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明确的空间指引和重要的政策依据。规划明确了生态修复的目标、布局、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确保生态修复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二是加强政策支持与激励。通过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方式,支持生态修复重点项目,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创新融资模式,如设备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等,拓宽生态修复项目的融资渠道。三是突出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整治工作,促进农业、林业、旅游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七、下一步工作考虑
持续推进规划实施:继续按照《六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的总体要求,有序推进各项生态修复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和评估,确保各项任务按期完成,达到预期效果。一是探索多元化修复模式。结合六安市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地的生态修复模式,如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项目,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二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生态修复项目与周边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通过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三是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生态环保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通过4.22地球日、6.5环境日等宣传活动,普及生态修复知识,增强公众对生态修复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四是鼓励公众参与。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和监督。引导公众参与生态修复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