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土地要素保障质效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自然资源局发布时间:2022-02-19 16:16
字号:

 六政办秘〔202227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土地要素保障质效提升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219

   

土地要素保障质效提升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精准、高效配置土地资源要素,全力推动我市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发挥土地资源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落实土地资源要素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国土空间规划走的要求,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的基础上,聚焦土地要素保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转变工作思路、务实工作举措,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有效提升土地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和水平,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土地资源要素,切实保障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聚焦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尚未编制完成,项目落地规划依据不充分问题,实施规划过渡期保障提升行动。

1.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攻坚。结合十四五等专项发展规划,深入研究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村庄规划编制进度,为重大产业、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等项目用地预留空间。

2.落实过渡期规划保障。在国土空间规划批准生效前,对确需开工的建设项目,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诺将项目用地布局及规模纳入正在编制的规划期至2035年的国土空间规划后,参照2020年到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或者依据在有效期限内的城乡规划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3.落实好规划保障和管控。提高规划审查效率,编好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提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质量,2022年完成中心城区详规单元划分,尽快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加强日常动态巡查,严格工程验线和规划核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聚焦建设用地计划配置不精准问题,实施用地计划管理和使用再提升行动。

1.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申请用地时要明确建设项目基本情况,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我市绿色振兴发展的项目不安排用地计划,防止产生新的批而未供土地。

2.积极争取国家计划。市、县发改部门要会同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及时梳理能源、交通、水利等单独选址项目,符合条件的争取纳入国家或省政府重大项目清单,申请国家直接配置计划保障。

3.建立市级用地计划统筹机制。从全市年度处置存量核算出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按照20%比例提取设立市级统筹计划,重点保障全市特别重大产业项目、双招双引项目。

4.用好增减挂钩计划。各地在增减挂钩实施规划安排建新区地块时,应集中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倾斜。

(三)聚焦项目用地前期工作滞后问题,实施用地协同服务提升行动。

1.大力宣传政策。针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多、变化快且零而散特点,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政策宣讲,使项目用地单位知晓政策要求,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

2.实行项目用地清单管理。结合年度投资项目计划、亿元以上项目投资计划等,形成全市重大项目清单,明晰工作内容、细化工作责任、明确完成时限,使各方工作主体发力更加精准有效。

3.科学规划选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等部门及时、准确向建设单位提供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林地、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信息和用地限制性要求,引导项目科学合理选址。

4.协同推进前期工作落实。选址确定后,项目单位要加快组织开展占用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避让论证、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占用自然保护地审批、使用林地审核、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审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相关手续。对需通过编制成片开发方案方能落地的项目,县区政府要选优配强方案编制技术力量,提前开展成片开发方案谋划和编制,及时跟踪审批进度,为项目用地报批、项目落地建设节约时间。

(四)聚焦部分县区库存补充耕地指标不足问题,实施耕地占补平衡保障能力提升行动。

1.加大补充耕地项目实施力度。各县区政府(管委)要摸清摸实补充耕地后备资源,有效整合各方涉农资金,发挥各类融资

平台作用,积极推进以新增耕地和旱改水面积、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的补充耕地项目实施,有效增加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市政府分年度下达补充耕地任务,并将补充耕地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

2.建立耕地占补平衡保障机制。落实县级自主平衡为主、市级调剂为辅、省级适度统筹为补充三位一体占补平衡保障机制。县域内占补平衡指标不足的,可在市域内有偿调剂,调剂后仍无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通过省级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平台购买指标落实,全力保障重点项目补充耕地指标需求。

(五)聚焦用地报批效率不高问题,实施用地报批质效提升行动。

1.加强工作培训。举办建设用地报批培训班,系统解读用地报批最新相关政策、操作实务,梳理分析用地报批工作各环节中存在问题,切实提高工作业务能力。

2.规范审查标准。对标对表省自然资源厅审查要点,依托安徽省自然资源综合业务应用平台,规范各类要件材料提交、审查工作,切实提高审查效能。

3.优化审批流程。对林地、社保实行容缺审查,林地审核容缺时限为5个工作日。缩短审核时限,实行一次性补正、补正时限为5个工作日,缴费时限为5个工作日,实现用地报件材料1个工作日受理、10个工作日完成审查。

4.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开通重大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实行保姆式服务,做到即来即办、快审快批,全程跟踪帮办。

(六)聚焦市与区(不含叶集区)规划、供地机制衔接不顺畅,导致效率不高问题,实施工作流程再造提升优化行动。

1.优化工作程序。对用地已审批,选址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工业项目,由所在区自然资源局提供用地红线、出具规划条件,随时报市自然资源局审核,审核同意后拟定出让方案,及时提交市土委会审查后挂牌出让。

2.规范格式文本。统一规范需提交规委会、土委会审查项目的图件、文本、方案等要件材料要求,确保要件的规范化、审查的专业化。

3.加大规委会、土委会会议召开频率。原则上全体委员会议两周召开一次,办公室工作例会一周召开一次,重大项目成熟一个研究一个,由市自然资源局统筹协调组织,各成员单位依据职责充分讨论,提出审查意见。

4.做好前置要件办理。对划拨的用地项目,指导用地主体提前申请办理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压缩办理时限。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土地要素保障质效是进一步树牢投资为纲、项目为王,产业投资是纲中之纲、产业项目是王中之王理念,推动全市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保障项目高效落地建设的意识,切实扛起保发展、保项目、保投资的责任。

(二)密切工作协同。项目用地选址、组卷、审查、审批工

作环节多,土地征收程序涉及乡镇政府、林地使用审核涉及林业部门、被征地群众社会保险涉及人社部门、报批费用缴纳涉及财政部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脱节将影响到项目落地效率。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密切工作协同,共同推进工作落实。

(三)加强政策指导。自然资源部门是土地要素保障主责部门,要加大对土地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主动向地方政府、用地主体宣传,系统解读用地相关政策,把政策讲透、把底线讲明、把流程讲清,切实提高各级干部土地政策业务水平。要运用四送一服平台,定期开展土地要素政策对接,确保不因政策理解执行不到位影响项目实施。

(四)发挥机制作用。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委要聚集项目落地工作中堵点、难点问题,组织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视频会商、集中会商、上门会商等形式,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县区级层面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做的工作,要提前谋划、提前解决;需要提交市级层面的问题,能够解决的立刻解决,不能解决的提交省级会商会议研究。定期形成会商事项工作清单,强化跟踪问效。

 

附件:主要任务分解表

  

附件

主要任务分解表

  

序号

工作任务

责任单位

 

1

高质量编好国土空间规划,为重点项目预留空间。

各县区政府(管委)、市自然资源局

 

2

在国土空间规划批准生效前,以承诺方式落实过渡期规划保障。

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3

 

落实好规划保障和管控。

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4

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防止产生新的批而未供土地。

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5

将符合条件的项目争取纳入国家或省政府重大项目清单,申请国家直接配置计划保障。

市发改委、各项目主管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6

建立市级用地计划统筹机制,重点保障全市特别重大产业项目、双招双引项目。

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7

组织开展用地政策宣讲,使项目用地单位知晓政策要求,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

 

市自然资源局

 

8

实行项目用地清单管理,明晰工作内容、细化工作责任、明确完成时限,使各方工作主体发力更加精准有效。

市自然资源局、各项目主管单位、各县区政府(管委)

 

9

及时提供各类管理信息和用地限制性要求,引导项目科学合理选址。

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

 

 

 

10

协同推进项目前期用地工作落实,开展占用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避让论证、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占用自然保护地审批、使用林地审核、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审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片开发方案编制等相关审批手续。

 

项目主管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